三、巴文化是古代地域文化,又是现代文化,是发展的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巴文化一直鲜活在老百姓口耳相传中,它不断融汇其他文化,随时代发展而历久弥新。
(一)巴文化一直就鲜活在口耳传承中 巴文化从时间来讲是古代远古文化,但从地域来讲它又涵盖了古今,几千年沉积和传承下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一些有巴文化特色的东西。比如说著名的“薅秧歌”便以文化的形式积淀下来了。这样的文化传承在衣食住行当中都有,比如说吃腊肉、盐菜,这是很典型的巴中山区特色。巴中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东西——鱼辣子,唯有巴中喜欢把鱼腌制起来,弄到辣子酱里面,可以长年累月地保存,这在吃当中也体现了巴文化的一种沉积。还有一些即将消失的比如说行头,过去穿的钉鞋,防滑的脚码子文化;巴中背二儿哥特殊的背架子,还有丁字杵,这些都是在“米仓古道”上行进的,背二哥货队运输队跟我们丝绸之路的商队,是可以并列的。表现在语言上,巴中的方言土语,其他地方都没有,只在巴中在流行,而且到今天还一直鲜活在老百姓口中。
(二)巴中历代民间文化无不反射着巴文化的光芒 汉中大道等几条古道接通了南北文化和经济动脉,使巴州的民风民俗、农耕科举、文化形态、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南北文化融合后,演化成具有巴中本地特色的风情民俗。巴中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和歇后语、背二歌中均有体现:“耍锣鼓”(“十八换”、“大开门”、“野猫过桥”、“翻山铰子”),以及巴地风情浓郁的唢呐曲等等。这在巴中传统戏曲中反映更明显:川剧《赵琼瑶四下河南》、《滴血珠》、《盘山》等等,都为巴人精神的延续和米仓古道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很多闪光的亮点。
(三)红军文化是巴文化在近代一次华丽转型 巴文化就是巴国、巴人、巴地,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巴文化在气质上是豪放的,在性格上属于进攻型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巴中人,最初巴人助武王灭商纣在阵前跳“巴渝舞”让纣兵倒戈,是这种勇武精神的感召,当年那么多巴中人义无反顾参加红军,因为他们传承了巴文化豪放进取的精神。所以说“红军文化”也属于巴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脉相传的,正是因为有我们“巴人”宁舍头颅不舍城池的性格,那么多巴中儿女转战全国,为新中国成立抛洒了自己满腔热血。
四、取精用弘,倡导巴文化,既要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巴文化,又要走进来,增强巴中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巴文化我们要有自信,还要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巴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巴中最具特色的资源,面对这样极其丰厚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巴人的子孙应责无旁贷地保护和传承好。我们要对以巴文化为源头的文化资源有全方位的认识,深刻认识它对于一方发展的经济社会价值,并使之从资源有效转化为资本。
(一)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实物或非遗文化遗存 巴中属于巴文化的中心区域,如何弘扬巴文化,如何打造和发展巴文化,我认为这个首先还是要从考古从文物从实际当中抓起,比如说民俗的一些东西,民俗的是农业文化、音乐文化、商业文化,还有民俗的一些婚丧嫁娶,这一些东西我们应该及时的给予一些抢救性的保护,去挖掘它。比如说我们民俗文化那一块儿,农村现在很多东西快要濒临灭绝了,如说风车、蓑衣、锄头现在都要换代了,这一些东西逐渐逐渐消失了,我们能不能把这一些东西抢救性的征集回来,建立民俗博物馆,这样才能够把这种文化现象保留下来。第二个还是要与国家同步,实行蜀道文化的申遗,通过申遗来打造巴文化的一些景点,按照米仓古道的线路文化,以金珠串玉的办法把巴中五个县区的一些历史文化景点把它串起来。
(二)找准巴文化的代表符号 巴中巴文化遗存很多,关键是我们如何把这些东西集中到一起,用什么符号来展现我们的巴文化,要拿得出来货,才能让别人信服。比如广汉的“三星堆文化”,眉山的“三苏文化”,根本就不用争议。巴中拿什么东西来摆,如何来摆这个东西,如何让大家承认你这个东西。我们要把巴中方方面面的“文化”集中起来,展示给世人,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样才有说服力。如何有效地将巴文化摆出来、造出来、提升出来,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承认,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行之有效地将巴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现在应该提炼一个巴文化的主题元素。迄今为止全国对巴文化的主题元素还没有,现在既然要打造巴文化,就应该提炼巴文化的主题元素,让外人一来就知道这个地方是“巴文化”的中心,来了之后有东西看得到摸得着。应该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长效机制,让巴文化在学术界引起争论,我们要有目的性的,通过学术讨论、学术研究要把这些形成成果。有争论才有注意。推广“巴文化”不应该只在巴中,应该要走出去。
(三)整合资源,响亮打出巴文化名片 巴中代表巴文化的东西到处都有,只是老百姓不知道是文化,也就流失了。要在这个“巴”字上做文章,立足巴中的“巴”字,需要把我们巴中本地的东西挖出来。城市景观打造当中也要体现巴文化元素。比如说广场、石壁、道路、山川等复古命名,或标明是巴地遗址。整合资源,以巴文化为主要核心,实现资源共享。盯住国际市场,可以书籍、光碟、图片等保存遗迹或民俗并尽可能推广开去。
(四)搭建平台,引领示范,形成良性互动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有本土文化的自觉和践行,要用笔去记录,要用镜头去记录,要用现代的传媒去展现、留存并发扬光大。现在的重点是关注巴文化的存在及存在形式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把这些文化加以收集、整理、挖掘,展示出来留存下去。现在人们对巴文化的认识已经有了开始,重要的是缺乏平台和引领。现在不仅仅是策划一档节目或一期栏目了事,而是要有一个长效机制,一个平台让巴文化的研究持续下去,这也是一个关键。不能说今天我整一个“热说”巴文化””热过了就冷了。我觉得关键现在我们缺乏平台缺乏引领,现在有人在热爱这个也在研究这个,但是你没有平台没有支撑,人家就研究不下去。让研究巴文化、热爱巴文化的人有话可说,有地方说话。还能够把形成的东西能够保存下去、传播开去,这个是很重要的。
(五)用文艺作品推介巴文化 这两年,巴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办了一个叫《说古道今》的栏目,主要挖掘巴中的历史文化,对巴中的文史和民俗作了一些介绍,这样的做法很好。巴文化是巴中的基因文化,它已经渗透进巴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里,流淌在每一个巴中人的血液里。基因文化对一个地域、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它在民族、地域的品格、人文精神等等各方面都起着引领作用。在今天,我们来讨论巴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两头来走。一个是理论研究,这应该是文化专家和民俗专家的使命,沉下去,深进去,找准定位,找到零点,形成专著,让世人信服。另一方面,呼吁巴中的作家们要有使命感,更要有创作的故乡,要以文学作品的方式把我们的基因文化巴文化推介出去。这样的例子在世界文学史上比比皆是。福克纳一生都在写他那邮票大小的故乡。一个好的作家,往往不是那种动不动胸怀世界的,而是由很小的开口进去后再写出来的作家。像鲁迅的小说,基本上是他故乡发生的故事,沈从文的如是,莫言的如是,张承志的如是,史铁生的如是,贾平凹的也如是,而余华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跟他童年有关的小镇生活。童年的一些东西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写在了这些作家的写作史上。边城之于沈从文、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商州之于贾平凹、地坛之于史铁生、西海固之于张承志,都有地理学和精神学的符号意义,这不是偶然的事情。一个作家的经验和处理经验的能力,必然是跟他的童年记忆、少年记忆有关。随着作品的走出,越来越多的人会熟悉“巴文化”,热爱“巴文化”。
“文化引领发展、文艺传播巴中”,我们应该组织力量深入发掘、全面梳理文化资源,摸清本底,从中发掘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以之融入、渗透到各类产品、产业,提升其品质和附加值。其次,梳理出富有特色的亮点,作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生长点,形成特色文态与业态、形态和生态有机结合、四态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第三,提炼出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寻求实现巴中文化的世界表达,打造城市和区域特色品牌,从而整体提升巴中鲜明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