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郊南龛山山顶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标志碑。金马梦妮摄
传承“红色基因”事业仍未竟
在收集红军资料过程中,张崇鱼历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也尝遍了酸甜苦辣。他说,尽管受了很多委屈,但是广大红军后代、社会各界对他的支持和肯定成为了他“碑林长征”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我虽然不是红军的后代,但我是红军精神的传承人。”
2010年,张崇鱼从纪念馆馆长位置退下,成为终身名誉馆长。他说时间紧迫,还有更多红军先烈的下落需要找寻。在巴中的乡野田间,人们经常能发现张崇鱼的身影。
“我们过去忽略了返乡红军、西路红军和流落红军‘三红’人员。”张崇鱼说,从2015年起,他又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除了在巴中本地走访以外,张崇鱼还遍访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收集了1.5万名“三红”人员的资料。
在张崇鱼看来,如何发扬好、利用好、传承好红色精神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能少了实物的传承。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馆长周宓告诉记者,“张老”几十年如一日为老红军及烈士收集资料,记录历史,传承红军精神,也为他自己在巴山儿女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从外地入驻巴中市的一家企业党委书记贺增礼告诉记者,巴中的企业界没有人不知道“张老”。“他对革命先烈的情怀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也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发扬红军精神,不胜不休。”
周宓说,尽管“张老”年已八旬,但他仍然在收集老红军的资料,仍然在他的“长征”路上。
“我今年80岁了,也没有哪个人给我布置任务,我觉得这个事业还没有做完。”张崇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