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网络游戏、色情暴力动漫、荒诞玄幻小说等“精神毒品”,让青少年过度着迷,也让不少家庭揪心。被称为“电子鸦片”的成瘾性互联网内容产品,近来备受关注。
在对这一话题进行长达几年的采访和关注,并与多位业内专家、“电子鸦片”受害者家庭进行接触和访谈后,我们有一种深刻的感触:染瘾的孩子背后,可能是“生病”的家庭。
两年前,我们在湖南采访过一个案例:一个沉迷于玄幻小说、读过上千本网络小说的高中少年,当着母亲的面,持刀杀害了班主任。少年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常年不在身边,偶尔的几次电话沟通,每次都是问成绩,然后强调“要听老师的话”。
那次采访中,孩子提起父母时的冷漠表情以及父母因和孩子缺乏沟通产生的悔恨,让我们深受震动。事实上,在因染网瘾而发生的极端案件中,留守家庭的孩子占据的比例不低。
我们在调研中还经常看到、听闻这样的情节:一个染有网瘾的孩子,在受到家长的提醒和管教时,对着同样对互联网产生痴迷的家长反问:“你可以天天玩,我为什么不行?”
在对这个话题的调研中,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网瘾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旭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当前中国部分青少年所在的家庭,存在不容忽视的“正确家教缺失”,尤其是“父教缺失”。一些年轻夫妻,尤其是父亲,本身就对互联网有强烈依赖,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导向。
父教缺失,导致男孩的成长问题尤其突出。一些孩子为对抗家庭的亲情冷漠或过度约束,青春期叛逆被激发放大,试图挑战父母、挑战家庭、挑战学校、挑战社会,这种精神需求在互联网、特别是游戏中能得到些许满足。
专家研究发现,我国网瘾人群以男性居多,相对女性网瘾者以购物、社交为主,男性网瘾者沉迷于成瘾度更高的游戏、色情、赌博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网瘾者年龄段集中于13至15岁、18至23岁两个年龄段。近年,明显出现了加速低龄化趋势。
与此同时,教育、陪护责任履行不完善,或者没有正确科学地履行,也是存在于家庭方面的病因。
采访中,也有不少家长坦言,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与最初自己有着“躲懒”心态有关。这在孩子幼年时期尤其明显。对于一些工作忙碌的家长而言,陪护小孩牵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电子产品能一定程度替代这种陪护。“特别忙的时候,给孩子一个iPad,他就瞬间安静了,可以去忙其他的事情。”
今年3月,湖南一名少年沉迷于某款热门手游,在多次与家庭发生冲突之后,选择了轻生。其母在朋友圈写道:“我身为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保护和溺爱成为他的弱点……”
在和其父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和母亲曾因游戏发生冲突,多次争吵。面对孩子沉迷于游戏的事实,父母十分焦虑忧心,却不知如何正确引导。
类似的案例屡次发生,尽管程度不一,但忧心忡忡而又手足无措的父母,以不恰当的管教方式激化了矛盾,这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许多不同家庭的共同困惑——孩子沉迷于手机,我们却不知道要如何与手机“争夺”孩子?
“看起来我要治好一个孩子,实际上我要面对的是一个‘生病’的家庭。很多来看病的父母不知道,不光他们的孩子染上了网瘾,他们自己也生病了。”周旭辉的这句话,成为我们调研过程中印象极为深刻的观点。也让我们意识到,如何给孩子提供良性的榜样示范、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远离成瘾性网络内容产品,成为亟待思考和关注的议题。
家庭,或许不是导致这些惨剧发生的唯一因素乃至主要因素,但它依然是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和警惕的因素。而那些孩子被“电子鸦片”所困的家长,都可以从此刻开始,去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