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sb.com
站内搜索:

【巴中日报】着力打造巴中文化名片推动全市文化繁荣兴盛

【2018-02-23 11:14:51】【来源:巴中日报】【字体: 】【颜色: 绿

  李雪梅

  打造巴中文化名片从何处着手

  ●再现“巴文化中心”需要端出一盘“硬菜”

  ●彰显“川陕苏区首府”需要大力发展红色培训产业

  ●辨识“晏阳初故里”需要广植晏阳初符号思想理念

  ●擦亮“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品牌需要继续打捆运作抱团发展

  ●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将文化建设提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也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使命担当。

  在2017年12月18日召开的巴中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罗增斌为巴中的文化建设找准了着力点,他强调:要坚持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涵育巴中优秀文化,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夯实内涵独特、导向鲜明的人文基础。在主要矛盾已经转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需求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为,文化要繁荣兴盛,需要有货真价实的文化资源、需要有翰墨飘香的文化氛围、需要有文化主题的分类打造,更需要有一代代文化人的负重前行。涵育优秀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保护利用,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负责、充分挖掘、完美呈现,是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物、非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巴中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置汉昌县),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迹印记鲜明,集中了大量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现有可移动文物90000多件(套),不可移动文物34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72点,可谓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巴中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文化遗迹,它独特的内涵究竟在哪里?哪些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人展示,让他们看了就忘不了、来了就不想走的呢?“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及“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等文化名片,既是巴中的荣耀骄傲,又是拥有这些名片的老区人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结合新时代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每张文化名片的含金量,这应为巴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再现“巴文化中心”需要端出一盘“硬菜”

  “巴文化中心”对于大众而言,笔者以为目前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但巴文化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仍然主要是文化人的艺术节、是专家学者的艺术节,不仅一般市民对巴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外来游客更是极少有人询问有关巴文化的问题。因此,“巴文化中心”这张名片仍需持续给力提质。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伏羲的子孙巴人就在川东北的巴山、巫山一代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东起夔门、西至宜宾、南接涪陵、北达汉中的巴国,直至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巴国作为一个国家,曾占据了今四川、陕西部分地区及重庆大部分地区,存在了800多年,留下了“巴人射虎”“秦巴会盟”“助武伐纣”“助汉高祖还定三秦”等英勇善战的巴人故事及“巴蔓子将军割头代城”的忠义壮举,还有那些有关“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传说及我们祖先垄断经营的“盐巴”等,都为古巴国蒙上了神秘面纱、涂上了神奇色彩。既然我们要再现彰显巴文化中心,那就应该在巴中规划建造一座巴文化体验馆,让市民亲手触摸一次射虎的白竹弩,重温一遍会盟碑上“秦犯夷,输黄龙(珑)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的秦巴友好民族政策,观看一场粗犷豪迈的巴渝舞等,给大家来一盘实实在在的“巴文化硬菜”。既然我们要涵育巴文化,就应该丰富其载体,让其走近大众,为大众所感知、所熟悉、所喜爱,让大众去享受、去传承、去弘扬。

  彰显“川陕苏区首府”需要大力发展红色培训产业

  近日在麻辣社区论坛上看到有关于川陕苏区首府在巴州还是通江之争。其实,“川陕苏区首府”作为巴中的文化名片并非一时一地的狭义地域之争,而是相对战争年代川陕片区的革命形势而言。如今,在大巴山这片红色热土上不仅有通江县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等红四方面军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还有位于巴中、南江、平昌等地以缅怀红四方面军丰功伟绩为主题的纪念设施,它们共同构成了巴中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川陕苏区首府”文化名片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一起承载着巴中革命记忆,一起肩负着宣传、展示、传承、教育功能,它们本就是巴中红色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何打好红色文化、革命老区这张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被提到了空前高度,仅仅靠各地的党校、行政学院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纵观全国的红色文化景点,无不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但就巴中目前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分布在各地的红色文化景区还主要停留在接待游客实地参观上,作为培训基地的阵地建设和培训项目开发工作一直滞后。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产业,这中间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红色信念教育培训机构。只有通过培训机构才能实现对各红色景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的充分整合,通过合理设计培训项目和培训日程,将各红色文化景点全部纳入体验式培训站点,才能逐步走出一条以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助推巴中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11月28日,巴中市委成立的大巴山干部学院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巴中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培养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已经开启了巴中红色培训的新征程。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大巴山干部学院为龙头,为各地党政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专院校等提供各种体验式培训和红色文化拓展培训的机构会逐步完善、携手发展,巴中的红色文化培训事业一定会由内而外做大做强,实现巴中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指挥首府”变为和平年代的“川陕培训首府”的华丽转身。

  辨识“晏阳初故里”需要广植晏阳初符号思想理念

  晏阳初是巴中走出的一位世界级伟人,他一生70余年致力于平民教育,先后在上海、长沙、北京及河北定县等地创办教育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医治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晏北陶”,在1943年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尽管他因在河北定县工作的时间最长(1926—1936年),而将定县视为第二故乡,定县至今也保留晏阳初的旧居,但巴中始终都是他深深眷恋的故土。晏阳初去世后,其子女遵遗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在城东郊的塔子山,一代伟人最终实现了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夙愿。

  作为伟人故里,巴中在弘扬、传承晏阳初文化和精神方面做了大量、详实的工作,建立了晏阳初文化公园,并将晏阳初博物馆打造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如今的白塔山上,几乎村村都有晏阳初文化讲堂、人人都能讲述晏阳初的故事,但笔者内心仍有些许遗憾:晏博士曾经生活过、位于巴州城草坝街的旧居却未能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市内众多的文化广场上却看不到博士的身影。晏阳初,一个头顶两个世界级光环的国之骄子,本是巴中的无上荣光,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念在集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身的巴中,在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及今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将晏阳初关注民生、关注农民的情怀与新时代“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的扶贫工作指导思想充分结合起来,打一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漂亮仗。因此,对晏阳初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不能仅局限于一座山、一个馆、一条大道、一所学校。对晏阳初文化宣传还需迈出大步,在市内关键点位以适当的形式营造出“晏阳初故里”的浓厚氛围,做到国内外许多人都知道巴中有个晏阳初,都知道巴中是“晏阳初故里”,都慕名到巴中追思他、学习他、践行他的思想与理念,从而促进巴中名人文化的更大弘扬、文化旅游产业的更加繁荣,进而推动巴中脱贫攻坚如期决胜及乡村振兴的如期实现。

  擦亮“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品牌需要继续打捆运作抱团发展

  2016年5月19日,巴中以其境内石刻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雕刻技艺精湛和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石刻艺术领域拥有了自己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牌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巴中市民为此欢欣鼓舞,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这一喜讯,此殊荣既给巴中迎来了以石刻文化艺术引领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又因为有了外界更多的关注而让巴中人倍感石刻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更为我们对巴中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记得当年在申报“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时,各媒体都在报道,时不时会出现一篇石刻方面的文章,对下面三个数字,我便是在那时知晓的:60余处摩崖石刻造像、2000余处墓葬碑刻和数千条红色石刻。但如今,石刻艺术“热”度已过,它们又都静静地“回”到了深山中、断崖上,或在田间、路旁、草丛中开始沉睡,等待何时申报“世界石刻艺术之乡”时再度被启用,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既是这些石刻资源的悲哀,更是浪费资源的人的悲哀。

  巴中被命名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当之无愧,境内群山连绵,可谓处处山崖处处石刻,处处石刻处处景观。它们穿越历史,重重叠叠,一段崖壁上常常是造像记风化了,修缮记又出现了,旧的石刻模糊了,新的标语又续了上去。石刻重叠着石刻、古迹覆盖着古迹,就这样一龛龛、一幅幅、一块块耸立于天地间,任人去拨开苔藓寻找时代记忆、感悟悠久历史、评说是非功过。每一处石刻是大自然的赋予又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匠师在此展现工艺,信众以此寄托信仰,文人用它宣泄情感,红军将之作为揭露反动派、教化民众的阵地,巴中石刻就是一部刻在大巴山的史诗。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石刻文化资源,我们不能只用它来申报什么,更要乘势整合境内石刻资源,成立巴中石刻文化艺术研究院,不断挖掘石刻文化内涵,赋予这些静态的文物以灵动的生命,让我们的石质文物“会说话”,让“中国石刻艺术之乡”这张烫金名片永放光芒。

  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巴中是座大度的城市。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曾说:“一座城市的真正气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他们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们曾经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其实,巴中何尝不具备这样的气度呢?由于在历史上古巴州相对于中原地区,确属蛮荒、偏远的穷乡僻壤,也因此成了历代贬谪官员和皇族流放者的首选之地。这些文化修养较高的官员和皇族在政治上失了宠、摔了跤便在这里寄情山水、泼墨自然,历史悠久的古巴州在宽容大度地接纳这些高贵、孤独、悲伤魂灵的同时也因他们的笔墨多了几分灵气和底蕴。一个故事一龛题刻,一龛题刻一段人生。巴州接纳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巴中的儒雅气质。

  这几张文化名片囊括了巴中几千年的历史,涵盖了巴中历史、佛教、文化名人及红色文化等方方面面,让我们深感巴中文化资源丰富,巴中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我们应“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后发赶超,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作者系南龛石窟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