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就是一个与竹和竹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千年以前,中国大文豪苏东坡就出生于这里。苏东坡曾留下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在文人的诗行中,竹虚怀若谷、清高俊逸,是诗意;在画家的工笔下,竹生而有节、气韵高洁,是写意。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竹子被赋予难能可贵的文化品格,成为了高风亮节、宁折不屈的象征。
一棵小小的竹子,在给四川眉山群众带来美和享受的同时,更因其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造福当地的同时,也牢牢地驻扎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竹产业在此汇聚
四川眉山,在2300年的州郡建制史中,其“千载诗书城”的美誉,使得这座城市的文化既厚重而又浪漫。
走进眉山三苏祠,各类竹生长茂盛,微风过处,宛如一片舞动的竹海。在绿色竹林掩映下,一块块刻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石墩向人们展示着眉山人的气节。近年来,眉山在城市建设、旅游景观、文化发展、竹编产业、居民日常生活都注重与竹同行。行走于眉山各地,竹文化如影随形,其释放出的无穷魅力让人感到舒坦而又惬意。
竹与眉山,具有根深蒂固的缘分,正不断蝶变出新。如今的眉山,还以其高超的竹编艺术、浓郁的竹编文化、生态绿色的竹企业,在世界竹产业版图上强势崛起。溯古抚今,竹和竹文化早已在眉山城市肌理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不仅如此,近百万亩的竹林基地,300多竹类品种,衬托着眉山的竹文化和竹产业欣欣向荣。绿色生态的竹笋、竹荪以及竹筷、竹签、竹筐、竹篼、竹席、竹椅、竹桌、竹床、竹帽……琳琅满目的竹产品,已成为眉山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眉山市依托竹林遍地的资源优势,将种竹、护竹、爱竹、用竹贯穿起来,在竹林康养、竹编创意、竹品加工、竹文化推广等领域,积极创新发展,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成功转化。
一根竹,促成了一条绿色的产业链。眉山将竹编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竹编、竹浆造纸、竹木加工、电子商务等发展业态;同时,眉山市与高校开展合作后,每年能研发出新产品近100个;拥有竹艺专利授权40多件,版权登记200多件。2017年,全市竹类综合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近万人通过竹产业脱贫。
国际舞台上的“新宠儿”
青神竹编,不仅历史积淀浓郁,竹编艺术更是名扬天下。自1997年首届中国竹文化节举办以来,眉山市多次以“青神竹编”为主题组织参加,同时不断推动以“青神竹编”为代表的眉山竹文化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交流,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由此赢得了众多国际品牌的青睐。
不止于此,《清明上河图》《中国百帝图》《长城图》等作品将竹编巧夺天工的绝技与名家书画结合,一经一纬,或分或并,精巧编织出的山水人物、名家字画栩栩如生、神韵俱佳,屡获国家级、国际级大奖。
眉山的竹编不局限于产业概念,更是一个庞大的全球交流和发展平台。在“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眉山市青神县,实现了由竹子到竹用品、再到竹编艺术品的精彩蝶化,已成为中国传统竹文化的传承地与现代竹艺术的研发地。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走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会;2011年入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文化,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在眉山,人人爱竹、用竹、栽竹,竹的生长和竹文化的发展在当地可谓欣欣向荣。
在眉山城区,以展示“东坡竹韵”竹文化为主题的东坡竹园是市民休闲娱乐常去的地方之一。东坡竹园采用蜀派园林的造园形式,注重叠山、理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呈现“傲、雅、亮、趣”四种竹韵景观。同时,东坡竹园以东坡先生和名家的咏竹诗、词、画为着力点,巧妙融合在竹园景观中,呈现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内涵。
眉山人自古喜竹,并善于用竹“编织”生活。近年来,随着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眉山竹元素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洪雅瓦屋山一带,因竹资源丰富,加之随着近年来现代化工艺的发展,洪雅竹笋也被做成了多种口味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瓦屋山打笋文化也在传承中发展,体现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为进一步加快竹编产业发展,眉山市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末,全市竹编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从业人员达100万人的工程,加快竹编产业的工业化改造、信息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构建“研发机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的“六个+”竹编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的竹编产业发展新格局,从而全面带动眉山的竹文化和竹产业发展,带动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