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梨园坝依山而建的古四合院(网友供图)
今年3月,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和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们在对通江泥溪乡梨园坝进行生态考察结束时惊呼:“这是我们研究村落民居20年来,见过的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可以称得上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存!”
优美的田园风光,大片古老而传统的古院落依山而建,淳朴的文化习俗……梨园坝全村80多户马氏家族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目前,政府已将梨园坝完整的古村落遗存作为打造当地乡村旅游的重点项目进行开发。
探访 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从泥溪乡街道出发,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开车大概20分钟,便来到梨园坝。一座由4块青条石搭建的小桥直通村落各户,20多座古老的院落依山而建,掩映在翠竹秀木中。
青石桥下溪水静静流淌,岸边修竹倒影水中。沿着青石路往前走,路边的田坝里是村民们的菜园,呈扇形散布开去。一位50来岁的村民在田埂上劳作,不远处的池塘里,一群小鸭正在觅食。一座座青瓦粉墙的吊脚楼古院落点缀在田园间,时而鸡犬相闻,时而炊烟缭绕。站在村头远望,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光滑的石板路连接着20多座古院落,“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工作了,住在这些老屋里的多为老人。”当地村民马林介绍。
在梨园坝保留了各种长三间、三合院、四合院,有些院内早已没人居住。院落周围杂草丛生,有些窗框上的雕花、木墙上的彩画已变得模糊。“有些古院落和明清古墓被损坏了。”一位村民介绍。
历史马 氏家族经济富足,声名显赫
在梨园坝祠堂遗址,地基尚有残存的碑文、石狮、屋迹、石柱、石基和青石小路。两个残存的“无头”石狮背上当年的柱槽仍然依稀可见,长条石刻有“辉煌忠义业著唐书”大字楷体记录当年祠堂的兴旺。
“介绍梨园坝不能不提及马氏家族,这里是梨园坝马氏家族的开基之地。”随行的泥溪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
祠堂旁保存较完整的一块碑文上,记载着梨园坝马氏家族的历史。马氏先祖大概明朝时期迁居到梨园坝,一直躬耕于此,马氏家族祖籍系湖广安德府麻城县,当年有一个名叫马青钱的顺庆(今南充)知府带着家族迁徙至此,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梨园坝全村80多户380余人的马姓家族。
“从院落、祠堂遗址、古碑、神道碑等精致雕刻和做工细节上看,当年马氏家族在当地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功名成就。”在此考察时,著名文化学者、省委党校专门从事四川村落民居研究的孙和平教授分析。
提起先祖,当地居民无不感到自豪,村民马林介绍,侧面山上的铁林城兵寨就是马氏祖先在明末清初,领导和联系周围几大世家屯兵抵抗白莲教的遗址。
曾在梨园坝考察的四川省社科院从事四川村落民居研究的专家们表示,梨园坝的村落格局是农耕社会典型的“聚族而居”形态,从目前所遗存下来的遗迹可以判断:当时的梨园坝山水秀丽、良田肥沃,马氏家族经济富足,声名显赫,以至现在还保存有大量的古村落。
价值 称得上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存
今年3月,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和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们在对梨园坝进行生态考察结束时惊呼:“这是我们研究村落民居20年来,见过的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可以称得上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存!”
今年6月5日,在通江县泥溪乡生态发展项目研讨会上,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和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们纷纷为泥溪乡梨园坝村生态旅游发展支招献策。
“梨园坝如此集中连片的古老民居建筑群落,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大巴山区以穿斗木结构、吊脚楼等民居建筑景观特色,遗存了农耕时期乡村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承载了马氏家族数百年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的生活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符号设施、符号元素。”在孙和平教授看来,“梨园坝古村落遗存是一笔了不起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对于梨园坝古村落的价值,马氏家族的经历,还需不断考证和挖掘。
目前,泥溪乡党委书记赵鹏正一边忙着联系专家到梨园坝考察,一边进行国家古村落项目申报。梨园坝的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正在从生态资源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