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sb.com
站内搜索:

继承先烈遗志 弘扬红军精神——踏寻红军入川和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足迹

【2016-09-21 11:34:25】【来源:巴中日报】【字体: 】【颜色: 绿

  1932年12月至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涉汉水、越巴山,解放“通南巴”,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1月至1935年3月,经过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反六路围攻,红军力量不断壮大,苏区得到空前发展;

  1935年4月,红军撤离川陕苏区长征,6月中旬,与红一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县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巴中和达州成为红四方面军对敌作战的主战场,取得了反“三路围攻”、空山战役、万源保卫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

  川陕苏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首府和中心,当年总人口约120万,参加红军和脱产的地方武装约12万人,牺牲4万余人。川陕苏区军民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川陕苏区涌现出了27位中国第一代将军,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如今,踏寻历史足迹,“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传承不朽。

  A 进军四川 解放通南巴

  1932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后,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他们在西征途中,先后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在枣阳、新集等一带进行了多次激战。翻越秦岭山脉,转战千里,于12月上旬到达陕西省的南部山区。随即发动群众打富济贫,在城固、西乡建立了两支地方游击队和马儿岩区苏维埃政权。

  1932年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军事问题,大家一致讨论同意:立即翻越大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再待机向外发展,将川北、陕南连成一块。

  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动员大会中说,“我们在鄂豫皖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得了土地。今天,我们要到四川区,帮助四川人民建立苏维埃政府。”

  18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命73师217团为先遣队,先行出发前往四川。当日,217团进占通江县北部的两河口,守军1个连撤逃。红四方面军主力军于19日相继出动。21日,主力军顺利通过两河口,进至泥溪场后,兵分三路迅速展开斗争。以王树声、张千才率领的红73师为右翼,西出夺取南江;红10师为左翼,东出进击洪口;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11、红12师直趋通江城。25日,红12师先头部队32团解放通江城,乘势控制了以通江为中心的大片地区。

  四川军阀第29军军长田颂尧见其防区被红四方面军攻入,慌忙从嘉陵江沿岸调兵堵击。与此同时,位于陕南的刘茂恩第65师亦向万源开进。红四方面军为迅速打开局面,决定集中兵力打击田颂尧部。

  红73师由渔溪坝进抵南江大河口,抢占有利地势,逼近南江城下,于1933年2月1日解放南江县城。

  红11、红12师由通江西进,在城西南之鹦哥嘴占领阵地,迎击来犯之敌,击溃赶来的李伟如部,乘胜追击到杨柏河、马家坪、杀牛坪一带,歼其1个多团,并继续前进占领清江渡地区。红12师与红11师33团在阻敌后开始反攻,毙伤敌军1000余人,俘600人。国民党军两次受挫后,乃退守巴中城。1933年1月下旬,红11、12师各一部由清江渡分两路朝巴中包围,守军弃城撤逃。23日,红军解放古城巴中。

  至此,红四方面军入川一月余,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全歼敌3个团,击溃8个团,初步实现了进军川北的战略,奠定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B 建立苏维埃政 权川陕革命根据地诞生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两河口,迅速建立了第一个乡工农革命政权——两河口乡苏维埃政府。行军到泥溪场,又建立了第一个县工农革命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解放通江后,12月29日,在通江县成立了以旷继勋为主席的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作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前的最高政权机关。

  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除积极为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准备外,更主要的是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建立苏维埃、组建地方武装工作。还派出大批宣传队,深入农村、乡镇,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1933年2月底,已建立了赤北、红江、巴中、南江等7个县苏维埃政府,其中包括一个县级市——巴中特别市苏维埃。

  1933年2月中旬,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城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法;讨论布置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和粉碎敌人围攻等问题。大会选举熊国炳为川陕省苏维埃主席。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诞生。

  C 巩固根据地 奠定红军发展基础

  红军胜利解放川北,使全川人民看到了希望。中共四川省委号召农民武装拥护工农红军,作出了集中全川革命力量支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决定。省委派人到开江、万源,找当地党组织设法与红军取得联系,同时又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式,在城镇乡村普遍进行拥护红军和苏维埃的活动。

  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以后,红军在根据地大力进行党政军群建设。党组织方面,在解放通南巴的同时,部队前敌委员会抽调数千名党团员干部战士,组成若干工作组,在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实践中,物色考察建党对象,条件成熟便立即发展入党,并逐步由小组到支部再到更高一级层层建立起党的组织系统。到1933年12月全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仅地方党员即发展到3万余人。地方武装组织方面,除红四方面军正规部队以外,还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游击队、战斗连、独立团、独立师、赤卫军等地方武装组织,由川陕省军区指挥部组织指挥,担负保卫赤区、维持治安、侦察敌情、训练军事、扩大红军、配合作战等任务。群团组织方面,川陕省委十分重视发动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在根据地建立起了工会(雇工会)、贫农团、少共(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儿童团、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群众组织。

  除了党政军群建设,红军在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关于土地改革布告》,在打土豪的基础上,按照建立土改工作机构、划分阶级成分、清田亩划等级、发放“土地使用证”的步骤开展土地革命。在经济建设方面,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建立后,立即成立了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加强对苏区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提出“尽一切可能,开展必须的经济建设,以增强群众效益,保障苏维埃和红军的胜利”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根据地初创时期,主要采取没收豪绅地主财产、征发富农多余粮食、动员群众捐献物资的办法,来解决部队供给和贫雇农的生活来源;1933年6月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川陕苏区主要依靠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来保证军需民用。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边区的农业收成良好。”

  依靠这些发展政策,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了不断巩固,为红军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多次反围攻 策应中央红军胜利长征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诞生,让国民党集团惊恐万分,随即命田颂尧率38个团约6万人,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围剿红军。红四方面军利用川北山高林密和谷深路险的特点,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迎敌,经过著名的杀牛坪、得胜山、空山等一系列战役,重创敌军,田颂尧损兵2万,红军获得了反三路围攻的胜利。

  反三路围攻的胜利保卫了人民的胜利果实,赤区青年踊跃参加红军。1933年6月底,在木门场南半山腰的木门寺举行了红四方面军发展史上的重要会议——木门会议。会议总结了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决定对部队进行扩编和整训,经过扩编后的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万人。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