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统
红军长征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长征的历史是怎样形成的,并非人所共知。过去一直认为美国作家斯诺1937年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但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何处?这就是我们要向读者介绍的《红军长征记》。
最初的征集与编辑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193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面对国民党军的经济和军事封锁,红军的生存极为艰难。毛泽东当时希望通过向国内外各界募捐,缓解陕北的困难。1936年8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秘密进入陕北红区采访,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8月5日,毛泽东与杨尚昆联名给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发出为《长征记》征稿的信:“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毛泽东又给各部队首长发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9月5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莫忽视。”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创作的积极性很高。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主编,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分头编辑。徐梦秋写的《关于编辑的经过》中说:“到了月中旬,有望的氛围传来了,开始接到来稿。这之后稿子便是从各方面涌来,这使我们骄傲,我们有无数的文艺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到了10月底收到的稿子有200篇以上,以字数计,约50余万言,写稿者有三分之一是素来从事文化工作的,其余是‘桓桓武夫’和从红角星墙报上学会写字作文的战士。”
“我们怎样来采录整理和编次这些稿子呢?我们决定以下几个方针:一、同一内容的稿子,则依其简单或丰富以及文字技术的工拙,来决定取舍。二、虽是同样的内容,散在两篇以上稿子里,但因其还有不同的内容,也不因其有些雷同而割爱。三、有些来稿,只是独有的内容,不管文字通与不通也不得不采用。四、有些来稿虽然是独有的内容,但寥寥百数十字,而内容又过于简单平常,那也只好割爱了。五、来稿中除一些笔误和特别不妥的句子给以改正外,其余绝不滥加修改,以存其真。六、编次的方法,是按着时间和空间。此外关于统计等等,是依着命令报告各种日记和报纸汇集的。”
刚到红区不久的女作家丁玲全身心地投入《长征记》的编辑工作,并被稿件的内容深深打动。她写道:“从东南西北几百里、一千里之外,甚至从远到沙漠的三边,一些用蜡光洋纸写的,红红绿绿的稿子,坐在驴子背上浏览塞北风光、饱尝灰土,翻过无数大沟,皱了的、模糊了字的,都伸开四肢,躺到编辑者的桌上。”
经过加工修订,编委会选定110篇、30多万字,装订成上下两册,取名《二万五千里》,并誊写了几部。它的征稿是在陕北的瓦窑堡,编辑工作在保安县,1937年2月底在延安编完,这是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
长征故事的流传
斯诺说,他1936年10月离开陕北时,“带着一打日记和笔记本,30卷照片,还有好几磅重的红军杂志、报纸和文件。”这里就有《红军长征记》的部分原稿。《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本1937年在英国出版,中译本《西行漫记》于1938年在上海出版。然而在此之前,红军长征的故事就已经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开来。1937年7月,上海出版的《逸经》杂志第33、34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幽谷”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全面介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情况,其中许多生动的情节直接引用了《二万五千里》。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幽谷”是化名“王牧师”安排斯诺进入陕北红区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
然而,《红军长征记》却迟迟未能出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因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抗日形势的发展和编辑人员离开等原因,该书延迟到1942年11月才在延安排版印刷。这个延安的内部版改名为《红军长征记》,包括文章100篇、诗歌10首、战斗英雄名录2份、附表3份。由于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年代的动荡等原因,国内现在已极为罕见。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2002年发现了一部朱德签名赠给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延安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弥足珍贵。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零星出版了一些选本。如1947年9月冀中新华书店出版的陆定一等著《长征的回忆》、山东新华书店出版的《红军长征故事》,都选录了《红军长征记》中的文章,但篇幅很少,远没有体现《红军长征记》的全貌。
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的内部刊物《党史资料》第1—3期重新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因为《党史资料》是内部刊物,所以读者很有限。
1955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是一个选本,编者有感于《红军长征记》反映的是红一方面军的情况,没有包含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在书中又附加了缪楚黄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概述》,将长征经过做了一个全面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个版本中,发表了4篇综述文章。这是中共领导人在国外发表的介绍长征的文章,时间要早于《红军长征记》。
《党史资料》版增收了陈云化名“施平”的文章《英勇的西征》。这是根据1935年10月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的报告整理的,是对长征的一个总结,因为陈云在四川泸定受中央委托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没有参加长征后半程,文章对雪山草地和到陕北的情况反映不够充分。
1955年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收录了陈云化名“廉臣”的文章《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及邓发化名“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和《从甘肃到陕西》两篇文章,反响很大。经过陈云确认,《随军西行见闻录》是他在1935年8月从上海等待去苏联的期间写的。邓发的两篇也是1936年去苏联时写的。这些与《红军长征记》同时产生的全面介绍长征的文章,都是长征的原始记录,从权威性、系统性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