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sb.com
站内搜索:

巴中普通工人寻根数万里苦修家谱 14年拍几万张照片

【2016-11-02 14:00:59】【来源:成都商报】【字体: 】【颜色: 绿

    

 

  2011年,谢学成在抄写碑文

  

 

  2010年12月22日,川渝两地谢姓族人在湖南祖籍地核对老谱

  为何而寻

  “如果我寻不到,下一代的年轻人就更寻不到了。城市化的发展,是另一场更大规模的迁徙,大家离开故土,少了宗亲关系的土壤,以后的年轻人,就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了。”

  从何而来

  寻根八年后,谢学成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湖南涟源市枫坪镇白石村。他还去了祖籍地始祖的墓地祭拜,当他走进入川先辈在湘居住的祖屋时,感到异常的亲切,“仿佛是一场梦,一场梦做了三百年”。

  “我从哪里来?谢梁氏族又是从哪里来?”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48岁的谢学成花了整整14年时间。

  14年,他的足迹踏遍川、渝、陕、湘、黔、赣、桂等多地,查阅上千部家谱文献,抄录上千块碑文,拍摄了几万张照片。为查找权威资料,他专程踏访湖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甚至深入研究了“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对长江流域的民俗、地方志等都进行了详细考证。

  他并非历史学家,而是巴中市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谢学成。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费钱费心费力?他说,这是爷爷和父亲的遗愿。更重要的是,深入其中后,他发现,数百年里这些发生在民间老百姓自己的历史里,有太多的故事和细节令人着迷。

  今年国庆,谢学成第五次带着川渝两地的谢梁氏族人回到湖南拜祖。他说,每一次去,都满怀感动,他喜欢上了这样的“寻根”旅程。下个月,他组织编修的“巴蜀谢梁氏大宗谱”就将出版,整个宗谱共有六册,字数超过100万字。

  坚持的意义在哪?

  “如果我寻不到,下一代年轻人就更寻不到了”

  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会长王成介绍,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是大道理,谢学成懂,也能说。但不断有人问他“搞这些空事”有啥意义时,他还是常常不知怎么回答。

  他粗略算了一下账,14年来,他至少花了20多万元。他并不是一个高收入者,妻子何蓉也只是在一所中学打工做校务。那为什么还这么执着?谢学成思量半晌,“是一种使命感吧。”他说,最初的目的只是修家谱,但这些年来,不断地寻找,自己已停不下来。“每个线索,都包含着太多信息。”到如今,谢学成认为,他研究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家谱,而是一段能触摸的历史……

  这些年里,最艰难的时候是在2007年到2009年之间,不仅是因为身体累乏,而是因为寻根之旅已耗时六七年,但先祖究竟从何而来依然无解。这实在令人沮丧。

  但他告诫自己不能停下来,他说,“如果我寻不到,下一代的年轻人就更寻不到了。城市化的发展,是另一场更大规模的迁徙,大家离开故土,少了宗亲关系的土壤,以后的年轻人,就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了。”

  成都商报记者 杨灵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