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sb.com
站内搜索:

匾额文化何处寻

【2017-02-15 16:09:12】【来源:中国文化报】【字体: 】【颜色: 绿

   从春秋时期开始,匾额被广泛应用,形成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但随着社会发展,曾经高悬的匾额如今逐渐淡出民众生活。匾额去了何处?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民间力量在行动

  据调查,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匾额由私人收藏。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王力一的另一个身份是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馆长。该博物馆收藏匾额超过3200块,以木质古匾为主。资料显示,该馆80%的匾额为有功名之人题写,仅清代状元题匾就达24块、翰林题匾200余块,另外不乏书法名家、历史名人题写的匾额。20多年来,从江南的偏僻古村到北方的深宅大院,都留下了王力一和他同伴的足迹。

  陕西省韩城市的卫国平也在努力。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收藏了各类门楣牌匾600多块。2016年7月,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韩城公司与卫国平合作,将韩城古城文化街区隍庙古街13号院作为展览基地,设立韩城门楣博物馆,专门展出卫国平的第二批部分藏品。此前,卫国平收藏的第一批326块门楣牌匾已被韩城博物馆征集入馆。韩城门楣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成为游客了解韩城文化的窗口之一。

  民间力量积极行动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匾额文化。总投资近500万元的洛阳匾额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收藏、展示和保护历代匾额为主的国有匾额专题博物馆。2001年至今,洛阳匾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遍了洛阳市的村村寨寨,登封、巩义、禹州等旧时洛阳之地或辐射之地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此外,他们还先后前往山西、湖北、江苏、湖南、江西等地,累计征集古匾2300多块。

  内涵价值丰富

  “古匾横陈,端庄厚重,榜书势如虹,写尽千秋科举,中华文脉;残额高悬,典雅肃穆,擘窠形胜斗,彰显百代贤良,民族精神。”这副对联是王力一对匾额恢宏气势与神韵的真切描绘。王力一认为,古代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还是民间的礼尚往来、文人雅士的自励警勉等,都和匾额紧密相关。“匾额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面貌,其遣词精练、富含哲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匾额作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体现着古老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对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卫国平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韩城的匾额题字言必称圣贤、语必出六经,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是研究韩城的珍贵史料。“韩城有个‘状元街’,但为啥叫‘状元街’,很少有人知道。”卫国平说,通过匾额“状元”的记载,可知这条街是为纪念清代唯一的陕西籍状元、韩城人王杰。

  一些重要的匾额还能为人们研究历史提供重要佐证。如洛阳匾额博物馆珍藏的“义勇第”匾,是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刘墉为罗固群题写的门第匾,称颂其忠义仁勇的家风,题写时间是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距今200多年。该匾长2.13米,宽0.75米,红底黄字,楷书阳刻,字体圆润遒劲。这对研究刘墉的书法艺术、政治交往等有重要意义。

  多角度挖掘现代价值

  王力一正不遗余力地发掘、整理匾额文化,努力做到古为今用。他们建立华夏匾额博物馆网站,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举办公益活动,不定期地对馆内藏品进行交流展览,使匾额文化走出展览馆、贴近民众。王力一还注重用馆藏品进行传统教育。

  “其实,门楣博物馆的建立只是走出了展示匾额文化的一小步。如何保护、创新,让民营博物馆不仅能保护好藏品,还有效益,更能可持续发展,这很关键。”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韩城公司总经理李永强介绍,“十三五”期间,韩城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建立10家各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力争将传统博物馆打造成以民俗文化为主题,集观光、体验、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并由此带动韩城旅游、文创产品等产业的发展。

  在洛阳匾额博物馆馆长王支援看来,匾额文化并没有消解,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的建筑基本上是大屋顶,非常适合挂匾额,现在的楼房小区没地方挂。但现在农村盖房子,门头上用瓷砖烧制的‘家和万事兴’等,都是匾额的变异和延伸;比较庄重的仿古建筑,还都使用匾额。这些市场虽然比较小,都还在延续之中。”王支援介绍,目前洛阳匾额博物馆正努力通过产业化让匾额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洛阳匾额博物馆有一批修复匾额的老匠人,他们会根据市场需要定制匾额售卖。此外,洛阳匾额博物馆对于馆藏名家的20多块精品匾额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原样复制,通过复制品做成拓片并进行精美包装,做成文化礼品。

  (执笔: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参与采写:本报驻陕西记者任学武、驻河南记者张莹莹)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