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少平
最近网上有这样的段子:
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杜甫:《赠李白》(二年客京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不见》(不见李生久),《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赠汪伦》
段子只是一种调侃。这种调侃折射出段子的编写者对李白诗作了解不够全面,对于李白对杜甫的友情并不全然知晓。其实,李白也很重视与杜甫的友谊。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看法,他写给杜甫的诗有如下四首。
《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饭颗山,一说在长安附近,一说在山东兖州附近。头,有的版本作“顶”。卓午即正午。唐孟棨谓此诗乃李白讥笑杜甫之作(见《本事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不录此诗。笔者的看法正好相反。“戏赠”本身就有开玩笑的意思。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戏赠。正因为李白与杜甫感情好,相互赠诗才无拘束,幽默轻松,作品也显得亲切感人。
五言古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云:“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石门山在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北。杜甫排行第二,按唐人习惯,称他为杜二甫。这是一首送行诗。分别尽管难舍,但没有过多的悲伤,而是劝朋友多多饮酒,期待着再相逢。
再如《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五言古诗《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四首诗,迄今为止,各种唐诗选读本、各种李白诗选读本鲜有选注。除少数人外,很多唐诗爱好者对这四首诗不甚熟悉,上述搞笑段子的出现似在情理之中。尤其是《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人认为这是一首不起眼的小诗,可笔者喜欢它。从1988年到2005年,笔者在大学讲怀念人的这类诗词时,此诗是必讲的。
沙丘城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境内,汶水附近,李白当时住在这里。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夏之交,杜甫与李白在山东相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天宝四年秋,李白送走杜甫,回到家中,写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自问自答中,自责之情随笔流出。接下两句写环境,一写所见,一写所闻。所见者,城边古树,所闻者,日夕秋声,暗喻凄凉和孤寂。肃杀的“秋声”容易让作者回想起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昔日愈欢,今日愈苦。“日夕连秋声”表明作者由于思念朋友,夜不安寝。若是夜间睡得香甜,又怎么能听见城边风吹古树的声音呢?
第五句、六句中,鲁、齐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分封的两个诸侯国。鲁在泰山之南,齐在泰山之北。鲁、齐泛指今山东大地,这里代指沙丘城。众所周知,李白有两大爱好:酒和歌。其《将进酒》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江上吟》曰:“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妓”在这里指歌妓。有学者考证,李白本人就是男高音歌唱家,他临死前还有一个年轻女歌手跟着他学唱楚歌。可是,眼下一切都变了。“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沙丘城的酒再香,没有兴趣喝了;沙丘城的歌再有情,没有心思听了,可见因为杜甫的离去,李白的生活变得乏味。思之苦,念之切,尽在这十字中。
结尾两句点明原因。诗人之所以悔恨、感到孤寂、寝食不安,生活变得乏味,是因为“思君”的缘故。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入东平湖。杜甫走了,也是朝西南方向而去。“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归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善于用这类句子表达答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在这里,李白用了比喻的手法。思,本来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用浩荡的汶水,比喻作者对朋友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使得抽象的思变得形象、具体,深切感人。
今天我们看到的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四首,应该不止这些,其他的或许由于年代久远、战火等原因遗失了。初唐富嘉谟享有诗名,深受武则天赏识,可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一首。南宋四大名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排在第一的尤袤流传至今的诗只有十几首,而且多平庸之作。笔者看来,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一些应该是遗失了。然而,仅此《沙丘城下寄杜甫》,就足以说明李白对杜甫的感情之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经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对他们的友情以及此诗最后两句有过这样的评价:“白与杜甫相知最深。甫诗及白者十余见,白诗亦屡及甫。即此结语,情亦不薄矣。”“情亦不薄矣”五字说到了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