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sb.com
站内搜索:

记忆中的月饼模子

【2017-09-28 10:18:09】【来源:中国文化报】【字体: 】【颜色: 绿

   张映勤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岁岁中秋,今又中秋,遍地月饼分外香。套用一句歌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如果不是满大街的月饼浓香的气息,有些人也许就将这个节日淡忘了。

  毫无疑问,月饼成了中秋节的传统标志性食品,就像端午的粽子、除夕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一样,如果没有月饼的点缀与烘托,中秋节很可能就像一条沉默的游鱼,无声无息地滑过我们平凡的日子。自然,除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外,中秋节的文化含义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是团圆节、亲情节、思乡节。届时,老少咸集,阖家团聚,围桌宴饮,喜乐共叙。中秋节如同一个小春节,将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静静地赏月,酣畅地饮酒,乃至热闹地搓麻将、聊天,最后,这个晚上的重头戏仍离不了全家人一起分吃香甜的月饼。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我们的节日似乎简化到只剩下吃了。这也难怪,贫穷了多少年的老百姓,不就指望过节能吃上点好的吗?平时辛辛苦苦、节衣缩食,为的就是把年节过好,而节日过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吃得如何。俗话说得好:“谁过年不吃一顿饺子。”再穷不能穷过节,再苦不能苦肚子。

  这自然都是旧话,是多年前小农经济、贫困时期的过节方式。如今,我们虽然不能说都奔“小康”了,但至少在吃的方面,已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每逢中秋,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潮式月饼,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精致的月饼随处可见、种类繁多,但中秋的节日氛围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浓郁了,月饼也似乎变得微不足道。人们富有了,衣食无虞了,我们不再为中秋能吃上一块月饼而兴奋而企盼。

  记得在四十年前我小的时候,过中秋,月饼还是定量供应的珍贵食品,所以每到中秋节前夕,姥姥都在家自己做月饼。

  做月饼得用专门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月饼模子。月饼模子是由硬杂木制成,圆形内陷的模子里刻着简单的花草、动物等图案。姥姥将面和好,包上各种馅料,然后放在模子里压好,一个个在炉子上烤制。

  那年月,许多家庭都有月饼模子,自制月饼成了家庭主妇的拿手好戏。月饼模子虽然大小不一、图案不同,但基本上类同,以圆形为主,上面刻着吉祥图案或月宫的美好画面。说心里话,家里自制的月饼总比不上商店里卖的,一是烤制得不均匀,形状不如人家的漂亮;二是馅料口味单调,油性少,甜度差。即使这样,一年才能吃上一次,人们已是相当满足了。

  姥姥烙月饼时是背着我们孩子的,否则烙好的月饼等不到中秋就都让我们偷吃光了。每年中秋的前几天,姥姥都在秘密状态下完成她的节日准备工作,将月饼、水果早早地存放在两个瓷坛子里藏起来。我们等呀盼呀,直到中秋节前一天晚上,瓷坛子才被变戏法一般郑重地抱出来开封,家里的几个孩子一人一份儿:几个月饼加几个水果。过后的几天,我们早早地去上学,一路上同学掰着手里的月饼,你一块我一块,交换着不同的口味,心里充满了兴奋与自得。虽然那时的月饼口味与现在相比差别很大,大致只有“山楂”“百果”“枣泥”等三四个品种,可孩子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心满意足。

  如今月饼的质量越来越好了,价格也越来越高,过去流行的那种能轧进路面的硬月饼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松软低糖、制作精美、包装华丽的高档月饼,花色品种也在不断翻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商品越来越丰富,现在不会再有人自己做月饼了。月饼模子也彻底成了被淘汰的生活旧物,成了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民俗文物。

  这些年,月饼的种类和口味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我反而对它提不起兴趣,让我怀念的倒是小时候月饼模子做出的自制月饼。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