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的川陕苏区,是当时遍布中国大江南北10多个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其规模影响仅次于中央苏区。川陕苏区当时在国民党的严酷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下,党政军民一体,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克敌制胜的老区精神,并使之植根军民心中,在尔后的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重温老区精神,对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争创更大辉煌,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试以川陕苏区为例,探之索之。
一、老区精神经典概括及深远意义
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毛浴政工会议上提出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笔者以为就是当时对苏区精神的经典概括。革命战争年代,克敌制胜是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核心任务,红军是主力,红军所为即是老区所为,红军精神体现了老区精神。十六字训词既是红军克敌制胜的经验总结和奋进方向,也是苏区克敌制胜的经验总结和奋进方向。
时过境迁,红军撤出川陕苏区至今,老区精神已经注入新的历史内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苦干不苦熬,惟实事求是,后发赶超,排难创新,共筑中国梦,不达目的,不胜不休。
总之,无论着眼历史、现实和未来,老区精神闪耀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光辉,不仅是打破旧世界的冲锋号、建设新世界的动员令,也是构建美好未来的宣言书。
二、老区精神形成氛围及道法创新
一是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处在“三座大山”重压的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翻身得解放,当时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支持中国的革命。面对反动派的疯狂围剿,根据地的军民“以俄为师”便成了合乎必然的自觉选择。面对敌人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更疯狂的围剿,根据地内也萌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调,但是共产党人坚信“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红四方面军反四次围剿失败后,果断撤离鄂豫皖,跨过平汉线,翻秦岭,越巴山,进军川北,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了“争取苏维埃中国”的战略目标,不到一年时间,兵力猛增一倍多,扩大到3万余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震动了全川,震动了全国,使低迷中的人们又一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大大增强了革命的信念、信心和勇气。不久中央红军也突破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转移,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高举抗日救国大旗,终使星星之火变成了焚毁旧世界的燎原烈火。
二是有敢打必胜的战略战术。面对当时数倍数十倍于我的敌方力量,老区军民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亮剑接招;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以徐向前总指挥“狠、硬、快、猛、活”战术,形成近战、夜战、奔袭、突击、迂回、猛打猛追等战术特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诱敌深入,声东击西,“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出敌不意,飘忽击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各个击破,积小胜为大胜。川陕苏区反三路围剿时,红四方面军就这样以有利的地形,少数的兵力,劣势的装备,与优势的进攻敌人“磨蹭”,逐步消耗敌人,使其战线拉长,孤军深入,疲惫不堪,难以为继,最后聚歼于通江空山坝,歼敌7个团,溃敌6个团,俘敌5000人,粉碎了三路围攻。田颂尧亦不得不惊叹“红军的战斗力甚强,其来莫测所自,其去莫辨所往”。其后进行的“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和巩固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战,大同小异,都是这样取得的。不到三年时间,红军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人,猛增到5个军、8万余人,地方武装近10万人,根据地发展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起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宁强,纵横四五百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含平昌)、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8座县城。
三是有强本固基的运行机制。川陕苏区三年在国民党军队的分割包围中,围绕克敌制胜的总目标,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根据地建立了23个县市苏维埃政府,160多个区、990多个乡、4300多个村苏维埃政府;召开了两次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平分土地的布告》等一系列政策法令;建立了党校、军校、红军小学、扫盲夜校和医院,添置了苏区货币、被服厂、造械厂等各类设施,鼓励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鼓励学文化、扫盲戒烟,鼓励参军参战。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张思德就是从恩阳扫盲速成班毕业参军的;化名何柳华的廖承志曾亲临党校授课,培训教官;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曾中生著《与川军作战要点》的小册子被作为军事教科书发给每个战士。据粗略统计,川陕苏区20余县前后共19.5万人参加红军,其中通南巴(含平昌县)即有10万人参加红军,有2万人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仅通江县就有4万人参加红军,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
救治伤病员是苏区的一项重大工作。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采取缴获、购买、采植、自制、代替等途径,克服敌人的封锁,弥补医药的严重不足;采取招聘、培训、录用等方式克服医疗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张琴秋冒着极大政治风险将深藏隐退的国民党军团政医官杨成元请出,自采自制中草药挽救了大批身患疾病的红军将士生命。在川三年,总医院及下设7个分院,使4万多红军伤病员重返了战斗第一线。
为党和军队培训输送大批骨干,是老区的又一特殊贡献。在川陕苏区战斗过的红军指战员中,成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元帅各一个,成为将军的400多人;担任省级领导的100余人,担任军职领导职务的300多人。川陕苏区籍还出了朱德、张爱萍等高级将帅,巴中地区籍首次受衔的将军也有27名,王定国、张文等著名苏区籍老红军至今健在。1973年,毛泽东亲自主持的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被调动的5位司令员与没有调动的3位中的2位都是从红四方面军旗下走过来的。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对人民军队建设贡献之卓著,由此可窥一斑。
四是有合力攻坚的整体观念。其一,利用矛盾,减少敌对。红四方面军充分利用四川军阀林立,钩心斗角,拒绝南京势力入川,又惧怕自损的矛盾心理,与陕南孙蔚如和川南杨森两部沟通,增强了回旋余地。把川陕苏区建成了“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其二,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与敌巧妙周旋,四渡赤水,改变了被动局面,但是仍难摆脱“天上每天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困境,根据敌我变化的形势,中央红军决定横渡金沙江,经川南川西北上陕北。12月8日,毛泽东电告红四方面军策应,红四方面军迅即响应。1935年1月下旬发起“广昭战役”,2月初发起“陕南战役”,3月中旬又发起嘉陵江战役,三次战役,攻克天险剑门关,连下坚城九座,直逼绵阳、成都,将准备向南阻击中央红军的川军主力100余团、30余万兵力,紧紧吸拉到自己周围,有效缓解了敌人集中兵力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巨大压力。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川西,1935年4月底到5月22日,徐向前亲自指挥土门战役,将欲南堵中央红军的敌军主力20个旅、70余团、16万人紧紧钳住,为同月25日、29日的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时机。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30军政委李先念,率部西进,占领理番、懋功,6月12日与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北麓达维镇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10万主力红军空前集中,改变了川西北地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粉碎了蒋介石“北守南攻”“川陕会剿”、各个击破的阴谋。其三,对中央红军给予军需和兵员的补充。根据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官多兵少,“只剩一副骨架子”的境况,拨划四个团5000多兵员补充中央红军,并筹集大批粮食、衣物、马匹、武器、弹药以缓解燃眉之急。攻克天险腊子口,毛泽东警卫、原红四方面军战士甘人攀上山顶,抱雷跳崖炸毁敌人碉堡,对扫除障碍、争取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翻过雪山草地后,小平同志不无感慨地回忆说:“四方面军同志送的三件宝,脚马、皮衣和牛肉干急时所需、雪中送炭,起到了大作用。”其四,维护中央统一。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不仅向中央要权,对中央北上抗日路线也阳奉阴违,而且自立伪中央,分裂红军、分裂党,尽管有些同志敢怒不敢言,但是不少指战员疑虑、抵制。为避免冲突,中央果断撤离北上时,徐总指挥坚决阻止了红军打红军的意图。张国焘拒绝中央忠告,倒行逆施,坚持南下,使部队遭受重创,客观上反证了中央北上的正确性。在中央耐心等待与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朱老总、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贺龙、任弼时等内外合力催促,张国焘撤销伪中央,悻悻北上,实现了会师大目标。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明确指出:“四方面军的干部是党的干部,不是张国焘个人的干部。”《决定》并对“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艰苦奋斗,不畏险阻,英勇善战,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五是突出宣传思想的能动作用。宣传思想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道工序,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这样。红四方面军各军师团和川陕省委、地方各市委、县委、区委都建有专业宣传队。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学会对群众和白军做宣传工作,成为既能宣传又能打仗的能手”,要求“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就到达哪里”。宣传队采取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和文艺宣传等形式,为当时的战争和建设服务。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及各师团政治部还组织有贴字队、粉笔队、錾字队,随军在各地錾刻标语,散发标语和书写口号。据解放初期统计,在川陕苏区及红军长征沿线,红军石刻标语达10000余幅,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3000余幅。这些石刻标语清晰再现了红军巧妙运用宣传思想战,文武相弼,克敌制胜的艰难历程。1933年春,川陕苏区在首府通江县城对面壁山上錾刻的“争取苏维埃中国”的巨幅石标犹如天上“北斗”,成了激励苏区军民奋斗不已的指路明灯。1933年2月,在通江至诚九子坡村佛尔岩,錾刻的“平分土地”堪称“石标之王”,它切中时弊,像骄阳一样,温暖了千山万壑劳苦大众冰凉的心,在其感召和鼓舞下,数十万劳苦大众聚于旗下,踊跃支前参军。1934年3月,由刘瑞龙亲自规划,錾刻于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上的“赤化全川”,堪称“石标之魂”,是巨大精神力量的物化,极大地提升了根据地军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极大地震慑了反动派围剿革命、屠杀人民的凶焰。“不杀投诚官兵”,充分展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兵谋略;“把连起来”,高度发挥了马列大众化的宣传技巧。
三、老区精神形成以来各阶段历史作用
老区精神,是老区党政军民在国民党分割围剿极度艰苦的情景下,求生存、求发展,玉汝于成,共创共享的精气神结晶;是苏区党政军民的灵魂,在穿越历史的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从军队方面看,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后,更加自觉服从中央统一指挥,部分将士奉命西征,打通联系苏联的渠道,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以两万兵力阻击“二马”10余万骑兵于河西走廊与青海一线,有力屏护了陕北中央红军西翼安全,并以鲜血凝成的悲壮教训,为中央赢得了夺取全局胜利的宝贵力量与经验。抗日时期,四方面军主力编入129师,参加了太行山和冀东抗日、百团大战、忻口会战等著名战役,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举炸毁日军24架战机,缓解了徐州会战的空中威胁,就是原四方面军将士在129师指挥下的首部杰作。解放战争初期,129师在刘、邓率领下挺进国统区腹地大别山,遭遇极度给养困难。李先念曾深情发动群众说:“乡亲们,今天给我一个山药蛋,明天还你一个金蛋蛋。”时任边区县委书记的胥光义根据群众不敢要分得的田地、浮财等疑虑,向中央建议获准把新区土改政策调整为“减租退押,清匪反霸”,推动全国解放区很快打开了局面。在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后,原任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以带病之躯留守太行,独立运筹指挥了山西作战,筹组6万新兵,打败了30余万阎锡山军队,创造了三大战役之前我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最为辉煌的胜利,为解放山西全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毛泽东主席通令全军的嘉奖。刘、邓大军在以后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八六海战、反击蒋介石反攻大陆等一系列战役中,原四方面军将士包括巴中籍将军傅崇碧、何政文、吴瑞林等都发挥了他们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历任129师及刘、邓大军政委的邓小平“三起三落”而不倒,成了中国政坛崛起的世界明星。
与此同时,老区人民也以不同方式弘扬了老区精神。1935年红军撤出苏区后,“还乡团”卷土重来,疯狂追杀关押乡苏维埃干部及红军亲属,拨皮、挖眼、活埋,甚至点天灯,无所不用其极,叫嚣“分的田地要退回来,吃的东西要吐出来,占用的钱财要加倍追回来”。苏区百姓坚信黑夜总会有尽头,到处传唱着“纵死也要当红军”“一心革命莫退后”“铁树总会把花开”等歌谣,坚守着必胜的信念,不少人为保护红军伤病员、红军亲属,保护红军碑记和著名石标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抗日时期,面对日寇步步进逼的铁蹄,老区人民与海内外华人一道,本着“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原则,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宣传抗日,参军抗日,捐资抗日,优待抗属,为争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不愿联合建国,继续内战的现实,老区人民坚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通过办学校、办纸厂、松烟厂安置和掩护地下工作人员。奇章中学成为通南巴地下组织的重要阵地。1947年通南巴地下党组织成立,根据国内形势,及时贯彻川北工委“发动群众,争取武装,迎接胜利”的新方针,发动群众抗丁、抗捐、抗粮,成立地下武工队,为迎接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老区人民弘扬老区精神,再接再厉,积极投身土地改革、清匪反霸、“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三年困难时期,通南巴平人民勒紧腰带捐粮数万吨,支援北京、上海等城市。巴中建区前,通南巴平四县人民不甘贫困,即以“闯冒试磨”精神,借船出海,“青壮四出去淘金,老少留守齐发奋”,截至1993年底,外出务工者近60万人。
巴中设地建市后,全市人民弘扬老区精神,以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狠抓基础,快上工业,活跃商贸,开发旅游”,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迈大步,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等闻名全国的巴中经验和巴中精神,国务院先后组织四期全国贫困县市干部培训班近千名干部莅临巴中考察。近10年来又以“争取大政策,创办大交通,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和谐”“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统筹城乡,追赶跨越”“筑巢引凤”“生态巴中”等发展战略,迎来了国内外不少大企业、大客户落户巴中。驰骋海内外务工者已逾150万众,其中事业有成者纷纷回归引领创业大潮。巴中老区正在崛起。教育上,闯出了贫困地区办大教育的新路子,尽快缓解了大班额、入学难、教育均衡等问题,曾引八方来仪,百凤和鸣。交通旅游成效更显。原来梦寐难求的高速路、铁路、机场,甚至高铁不断冒出地平线;原来边远闭塞落后的巴中一跃而为秦巴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和川东北八达四通的交通枢纽。巴中现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5个AAAA级旅游景点,风景、史景、文景星罗棋布,遍布域中;近千退休老同志也不甘赋闲,不断以独特优势,为助推巴中发展奉献余热。而今,全市经济发展速度跃居全省市州前列、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植被覆盖率、城市化以及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巴中已叩响“世遗”大门,巴城已跻身国家卫生城市,诗意山水,生态巴中已成为泱泱中华腹地最为宜居康养的后花园。
四、老区精神永垂不朽
回首川陕老区,其创建已走过85年历程,而今早已冬去春来,与全国梯步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我国正以“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提出中国方案,“日益走近世界中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外敌对势力不断煽动蛊惑“台独”“藏独”“疆独”和“港独”等分裂势力,进行干扰破坏,并力图拉拢周边国家对我国实行围堵遏制,国内改革开放建设中也还面临一些急流险滩与关隘需要攻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巩固胜利成果,排难创新,争取新的更大胜利,是我们老区和全国人民别无选择的挑战。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不断赋予老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学做结合,与时俱进,各司其职,排难创新,各负其责,撸起袖子加油干,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我们就一定能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实现与全国同步脱贫奔康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