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让文化有声有色触手可及
刷脸图书馆、AR儿童绘本、可“对话”的无人售卖机……这些听起来酷炫又很有未来感的场景,如今都在变成现实。在刚刚落幕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一系列新技术手段展示了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百度大脑正式升级至3.0版本,从芯片到深度学习框架、平台、生态的AI全栈技术布局已经形成。
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进程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目标是让机器承担起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目前已有不少将其运用到文博领域的实践案例。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国家文物局与百度公司共同启动了AI博物馆计划。该计划包含智能搜索、智慧地图、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导览、机器翻译、AI教育等功能模块,将通过百度搜索、熊掌号、百度地图、百度百科等多个产品实现落地,目前已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达成合作。“观众走进博物馆,看到感兴趣的文物只要拿起手机打开百度APP对准一拍,就可以自动识别文物并展示该文物的详细信息,相关信息借助语音合成技术还能够播报出来。哪怕是国外游客也不用担心语言不通的问题,在百度翻译助手的帮助下,所有信息都可以用他们熟悉的文字展示并播报。在游览过程中有任何关于文物的问题,也可以与虚拟的小度机器人进行对话互动,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依托强大的人工智能,小度机器人集成了自然语言处理、对话系统、语音视觉等技术,能够自然流畅地与用户进行信息、服务、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百度AI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在文博行业解决方案上,百度还将利用AR等技术帮助博物馆实现对已经破损或消失的文物进行复原与再现。另外,通过“AR任意门”可辅助博物馆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穿越”到历史场景之中,直观地感受身处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感。
在开放平台上实现技术提升
在推进人工智能普及化的进程中,百度AI开放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向开发者及企业开放110多项全球领先的AI能力和软硬一体组件,并提供定制化图像识别、对话系统开发平台、自定义模板等AI定制化平台,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搭建了展示与交易平台。
在百度AI开放平台,人脸识别技术是被开发者使用最多的热门技术之一。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利用、分析和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采用非接触采样的方式,无需被测者配合,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和智能。
去年9月,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现场,百度AI人脸识别系统出任“安检员”,来自清华附小的20名学生和3名老师仅用时23秒就通过了安检。人脸识别系统提高了安检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更避免了因人员大量滞留导致的安全隐患。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24小时智能图书馆——星海馆在今年4月投入试运行,这座全国首家24小时智能图书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采用“刷脸”门禁,读者首次进入需借助市民卡,通过机器拍照后将人脸与卡绑定,之后只需“刷脸”就可进门,此外馆内还配备了人脸识别自动借还书机,让读者借还书也无需带卡。设计这款人脸识别系统的是来自江苏的创业公司感创,早在2016年11月,他们就在百度AI开放平台上开启了人工智能之路。
江苏感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沙军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公司自身优势,利用百度AI技术打造“百度AI无感知智慧校园”,探索在智能宿舍管理、智能访客管理、考勤签到等方面的应用。
科技进步引领文化传播
人工智能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文化传承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带给人们“浸入式”体验的同时提升了文化交流传播效率。
今年1月,百度百科在美国硅谷举办的国际化创意方案竞赛展现了AI在博物馆应用中的无限脑洞。面对本次挑战赛的主题“基于百科数字博物馆平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博物馆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来自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及创业者、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等30人参赛。他们尝试借助VR眼镜等科技设备或裸眼视觉+AI多轮交互等新技术进行创意策划,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最终,由5位跨国成员组成的团队拿下了此次挑战赛的冠军。他们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让各大博物馆的艺术大师“复活”,亲自给用户当“导游”,并用第一人称视角为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用户只需要佩戴VR眼镜,就可以学习并探索关于这些艺术家的一切信息,继去年上线了高迪数字博物馆之后,百度百科最近又推出了法国枫丹白露宫全景博物馆。“此项目一期通过全景、航拍、视频、VR等科技手段,为中文用户立体呈现枫丹白露宫的800年历史沉淀。未来,通过百度语音合成、图像识别、增强现实等AI技术,双方在线下游览方面将展开更加深度的合作,提升中国国民的游览体验。”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负责人金夏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