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sb.com
站内搜索:

巴中脱贫攻坚奋力突破力争不落一户一人

【2018-01-29 09:14:51】【来源:四川日报】【字体: 】【颜色: 绿

   “去年收入还可以,日子越过越红火。”1月22日,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贫困户张永卓算完账后,忍不住发出感叹。去年,他搬进新居,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更惊喜的是,种植3亩土豆和到茶园务工,为他带来近5万元收入。

  在巴中,像张永卓一样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贫困老乡,已越来越多。基于对市情的深度考量,巴中在科学研判基础上,徐徐展开发展蓝图: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加快绿色崛起,奋力后发赶超,努力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巴中提出,要在脱贫攻坚上奋力突破,对标达标不落一户一人,全面夯实奔康基础。

  A 高位推进 扛牢压实责任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3万人,贫困发生率10.5%。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广,有60%居住在高山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深山或自然灾害易发地带……这是巴中在“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如何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巴中协调各方高位推进,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联系巴州区(含经开区)、恩阳区两个“摘帽”区县的领导联系制度;组建了2个业务指导小组,分别负责两个区脱贫攻坚跟踪、指导、服务;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级相关部门工作重点也相继向脱贫“摘帽”区倾斜。

  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巴中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6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采取区县“端菜”、市级“点菜”的“1+2”模式,一月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实行现场验靶交账;每半月召开1次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及时处理脱贫攻坚具体问题。

  使命如山,号角催阵。巴中广大党员干部加压奋进,在脱贫一线当好标杆作好示范。在原有“五个一”+“1”帮扶力量的基础上,新增1026名“第一书记”进驻非贫困村;选派7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双向全覆盖”;选派350名市级部门优秀干部到巴州区(含经开区)、恩阳区开展巡回帮扶,真正实现“沉下去、贴着帮”。

  巴中还明确,除上级会议或突发情况,全市每周星期四、星期五定为“无会日”,各级各部门不得召开任何会议。

  向着全面小康目标挺进,巴中广大干部群众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演绎思干、思进、思发展的脱贫故事。

  B 苦干实干 下足“绣花”功夫

  住进新家,开始新生活。过去的一年,平昌县板庙镇龙王村的贫困户王家恒靠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告别了住了几十年的大河沟,告别了下雨天就没法出门的泥巴路,告别了不安全的土坯房。

  不仅是龙王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巴中因户施策,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靠园区、景区、产业基地安置。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较差的村民,通过“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种形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新聚居点,迎来了新生活。

  去年,巴中统筹运用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成安全放心住房40962套。全面完成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5657户、90744人,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1483万户,已脱贫户均住上安全住房。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将腾出的宅基地与原来的承包地进行规模化整理,建成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成立草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搬迁前后一对比,全村人均增收逾2000元。

  巴中坚持长短结合培育增收项目,大力发展“五小”经济,延伸发展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构建“基地+企业+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

  2017年,巴中新建扶贫产业基地8.42万亩,个性化农技培训7.2万人次,1.53万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累计帮助5.6万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不止于此,随着农村“双创”活力释放,一颗颗返乡创业的“种子”正植根于乡村共同富裕的广阔土壤。

  扶贫先扶智。巴中创新“五专五到”教育扶助机制,2017年,269个村校实施标准化建设,21788名贫困大学生获得助学贷款、17.3万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义务教育阶段无1人辍学。积极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7784人,实现转移就业规模达3.3万人。

  C 强基固本 激发内生动力

  “村民做了好事,‘乡村道德银行’就按标准积分,积分多了还可以兑换生产生活用品。”不久前,在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乡村道德银行”积分集中兑换仪式上,37岁的村民谢明朗用积分兑换来不少奖品。

  小田村山高沟深,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为培育文明乡风,巴中在该村探索实施“乡村道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按一定标准加分、扣分,年度积分集中兑换成生产生活用品。“自‘乡村道德银行’实施以来,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文明新风随处可见。”小田村“第一书记”唐强说。

  贫困山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背后,是巴中在脱贫攻坚中,勇于创新,积极破难的不断探索。

  激发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决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增强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截至目前,巴中已在2335个行政村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带动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

  巴中通过流动现场会现场验靶交账,干得好不好,用事实说话。蹲点督导全体查效果、查落实情况、验达标指数。精简规范档案资料,完善贫困户登记台账,面对面算账,督促政策兑现、帮扶落地。常态“回头看”“回头帮”,系统梳理修订脱贫后扶持政策,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扶贫资金越来越多,政策落实越来越细,与之并行,扶贫监管持续跟进。巴中开发“精准扶贫数字系统”,对接国、省扶贫信息和全市视频会议平台,对脱贫攻坚协调指挥、动态监测。由市纪委牵头组建市脱贫攻坚暗访督察中心,对工作部署落实、项目资金监管、干部结对帮扶和反馈问题整改等进行重点督察,一季一巡查、一周一通报、常态暗访督察。

  决胜脱贫,步履坚定,精准发力,不胜不休。2017年,巴中全面实现9.5万贫困人口脱贫、21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4.5%。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